第239章 世界牌桌(1 / 3)

南洋崛起 清风老田 3650 字 2020-05-09

第239章世界牌桌

“哪一次改朝换代不是血流成河,通古斯人与关内汉人之间的民族矛盾,通古斯人内部之间同样也存在民族矛盾,有矛盾就又战争。这与文化关系应该不大吧。”听闻刘沛的有感而言,张之洞很是平和的用改朝换代进行回应。

是的,就是改朝换代这个概念。

张之洞崇奉儒学,维护纲常伦理,13岁能考上秀才,自然也是饱读诗书,熟悉历史。对历代王朝更迭自然也非常熟悉,他清楚王朝更迭原因无非就是阶级矛盾、阶级内矛盾和民族矛盾这三种原因。

满清入关,何尝不是朱明王朝气数已尽,努尔哈赤起兵反明,和一千多年前安禄山起兵反唐本质上是一回事。都是边疆胡族武人,怀着狼子野心,率领边军谋叛。

只是两者的结果不一样,一个成功,一个失败。自古就是“成王败寇”,这怨不得别人。既然大清建立王朝几百年,自己又是王朝臣子,自然得尽忠尽力,因为在他心中,王朝和国家是一个概念。

只是,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推行民族隔离制,裹挟辽东女真人、蒙古人和部分归降汉人,组建了“八旗”,统称“旗人”,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生民族“满洲族”。只是这八旗制的推行,让这场战争性质变成了民族战争。

牧原头疼不已,想了想说“香帅,这不仅仅是改朝换代而言。扬州十日,嘉定三屠,江阴八十一日,等等一次又一次的血腥屠杀,这已经演变成了种族灭绝之势。”

“更为重要的是剃发易服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惯的改变,更是一种民族心理、文化传统、群体尊严的毁灭,是从心理上践踏汉人的民族尊严,消灭汉人的传统文化。”

张之洞,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,很多人对其进行过研究,试图给出一个精准的评价,却发现他是一个很难评价的人物。纵观其一生,毁誉参半,他的一生极为复杂,无时不刻都充满着矛盾。

他的爱国情结很浓,几乎贯穿于他的一生,在近代历史上身居高位、手握大权的大臣中,坚决抵抗外敌侵略的人是凤毛麟角,林则徐、左宗棠比较突出,他也能算上一个,他和李鸿章最大的不同就是,在历次的对外战争中,他自始至终反对外国侵略,是坚决抵抗派。

伊犁交涉问题如此,清法战争也如此,甚至在启用刘永福的问题上也是力排众议,后期的甲午战争,他同样是坚决反对割台的。

他的爱国可以用“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”来概括,临终最后一刻,他依旧无法入睡,在最后闭上眼睛之前都牵挂国家,哀叹数声“国运尽矣。”

他是反抗侵略的爱国者,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维护者;他是洋务运动的学习者和倡导

者,也是旧事物、旧思想的维护者。

他是朝廷大臣,忠于朝廷,维护封建统治;他是守旧者,崇奉儒学,维护纲常伦理。时代快速变化,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他,无经验、无资金、无技术,跟不上时代的节拍,他又是一个落伍者,但他不畏困难,坚韧不拔,坚持奋斗、为国为民。

一个积极、热诚的人,又是一个保守、心坚的人,这样的一个人,曾让兰芳众感到很是纠结。

这样的人很固执,对自己的想法很是坚持,也很难搞定,他不同于曾国荃那样军武出身,多了一些迂腐。

好在牧原等没想法在大清土地上改朝换代,这一点,张之洞也非常清楚,否则会被张之洞视为叛逆和谋反,更不会和他们坐在这里喝酒常月了。

不过,既然说到了满清的剃发易服,而兰芳移民工作同样也存在事实上的剃发易服,要剪掉后脑勺的辫子,对移民可以强制实行,但不做通地方官员的思想工作,推广起来就会很麻烦。

历史上曾经有过“剪辫刍议”,新加坡华人组织的剪辫会(1898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