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二百二十八章 博士水平(2 / 2)

之所以说它重要,是因为他将汉字的起源多了一种理解,现代汉字里一个字存在多种截然不同的含义,有可能存在隐藏与数千年语言习惯流变下的深层原因。

许慎的可贵之处是确立了汉字的研究方法,思路也非常正确,就是从起字形的原意里去“寻根”。

但是囿于当时的认知,许慎的研究这能抵达他所能抵达的深度,对于无数汉字在历史中已经消失的“讹化”,“并用”,“分减”等现象,没有予以合理的解释。

周至从甲骨文里挖出来的,关于陵字的见解,差不多算是擦去了一点历史的迷雾,让所有人都明白了“陵”字为何会有这么多的含义在里边,为何一个字里,会出现“山陵”和“陵虐”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。

原来都是有原因的。

“任何对于破解甲骨文有帮助的工作,尤其是启发思维的那种,都值得上《文史》。”辜老笑道。

周至的见解,其实是对许慎学说的进一步发展,也是对几千年来几乎已经走入死胡同的训诂学的进一步发展,当然是极有价值的方法论,因此值得刊上《文史》,周至看不到自身观点的价值,不代表辜老看不到。

“你这是第几篇了?”

《文史》是国内最高等级的文科学术期刊,类似国外《自然》那种,能够有一篇内容得以刊载其上,就差不多可以被称为“专家”了。

“要是这个能上的话,有七八篇了。”周至说道:“那我再整理整理吧。”

“七八篇还都不是一个门类是吧?”辜老对于周至思路之跳脱,涉猎范围之广阔也有些无语,掰着指头细数:“从《夹川方言训诂纲要》开始的是吧?之后就是讲解枢密院公文的《两宋宣头考略》;还有一篇是《欧阳诗文与三朝政治关联》;分析乾隆版和光绪诸版不同的《龙藏经诸版通考》;还有《浅论历朝官修图书用纸》;后来就是《说文解字释误》;还有好几篇跟字库有关的,比如《瀚文大字库字根分类思路》,《信息时代下的汉字主张》等,对了,中间还有一篇是指正裘锡圭的。”

“《初探>后按》不能算,那是裘教授不跟我计较,把我写给他信转给编辑部刊登了。”

“不错不错。”辜老笑得像个得到奶糖的孩子:“不数不晓得,细数下来这都十多篇,赶上博士的水平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