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40章 从来不听朝廷号令(1 / 3)

镇北伯兵马众多,他也有所耳闻,但至少镇北伯的各位大将,已经被提为总兵,朝廷还指望他们能相互猜忌,现在听许必成的意思,天津总兵,蓟镇总兵,山东总兵,登莱总兵等各地总兵,都还是丁毅的人。

但这还是小事,丁毅若有心入卫京师,现在叫齐四镇总兵,绝对可以和李自成一战。

但丁毅的意思,并不急着和李自成打。

谢志良低头不语,陷入沉思。

历史上他先赴京师,然后京师陷落,又赴江南,接着又到福建,到处扶明,谢志良绝对是大明忠臣。

他犹豫了好一会,终于抬头问:“为何不现在不叫各路总兵,快马加鞭入京护卫?”

“论打仗,镇北伯从来没有输过。”许必成缓缓道:“你是统兵大将,我觉的和靖粤伯能谈的通。”

“现在五十万贼兵在山西,准备从山西进入北直隶,若是按朝廷要求,镇北伯各部兵马从四面八方,匆匆忙忙的入卫京师,必然败多胜少。”

“打仗不是儿戏,那些庙堂的文臣一窍不通,胡乱指挥,大明之前打了多少败仗?”

“镇北伯打仗没输过,就是因为从来不听朝廷号令。”

“更何况,所谓三军未动,粮草先行,现在各部都在筹集粮草,想和五十万贼兵决战,并且把他们一击而溃,一定要选好决战之地,准备埋伏的兵马,再三小心,不能犯错。”

许必成这种话和蔡懋德说未必有多少效果,他肯定叫着让丁毅集合所有兵马来打贼兵。

但是和统兵大将谢志良说就可能有用。

谢志良想想也有道理啊,大明朝的皇帝和内阁大臣们都喜欢乱指挥,特别是辽东战事,这也使得之前明军与建奴大战几乎屡战屡败。

只有丁毅,从来不听朝廷号令,却是屡战屡胜。

打仗,还得按丁毅的来。

想一战打败五十万贼兵,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
于是,太原总兵谢志良也被许必成成功忽悠了。

巡抚蔡懋德还是不肯走,要留下来守太原。

许必成也不和他多比比,上去一巴掌直接打晕,叫人抬走。

接着谢志良先派人护送巡抚蔡懋德和文官前往大同,然后按照许必成所言,把太原的粮草全部带走,最后走时有五千兵马、五千精壮农夫,近万百姓,一路逃往大同。

许必成忽悠成功了太原两个重要人物,但到代州时,忽悠失败了。

山西这时还有一个总兵,就是山西总兵周遇吉。

此时他正驻在代州。

周遇吉京军出身,也是明末为数不多的良将之一。

当然,这时的明末,只要敢和贼兵和建奴打的,就能称良将,何况周遇吉还曾以少击多,打败过清兵。

崇祯十五年(1642年)冬季,周遇吉接任山西总兵官,赴任之后,他淘汰老弱残兵,修缮兵器,加强练兵,积级备战。

此后,明军在与农民军的几次关键战役中屡遭惨败,主力丧失殆尽,失去了对农民军作战的主动权。

去年冬季,李自成攻占陕西,准备取道山西进攻北京,周遇吉与山西巡抚蔡懋德分别布置河防,并向京师求援,但当时北京已无兵可调,仅是象征性地派遣副将熊通率领二千士卒助战,周遇吉留下熊通防守黄河之后,赶赴代州为北京建立阻击防线。

崇祯十七年(1644年)正月,平阳守将陈尚智投降李自成,劝降熊通,并让他游说周遇吉归降。

周遇吉见到熊通后,怒斥道:“我受国家的厚恩,怎么可能跟着你叛逆?!你统兵两千,不去杀贼,为什么反而要做说客?!”周遇吉怒斩熊通,将首级送往北京,以显示自己效忠明朝的决心。

丁毅知道他也算是个明末少见的良将,想救他一命。